2021-05-14 08:54:18
熱度: 74
今天咱們爭取打破信息的不對稱,揭開內幕看保險反詐。其實你買的大部分商業保險,它的本質只是一個金融產品,而不是真正意義的杠桿保險。你每次購買其實都是被動的無奈的選擇,你想一想是不是?
在保險這個行業中,設計險種的職務叫做保險產品設計師,任職的條件是要有精算師、數據分析能力、以及懂得相關法律知識。
賣你保險的人叫規劃師,需要專業、時間、自信、情懷和道德,但后兩種做起來是非常難,因為他們也需要賺錢。
而無論是開發保險產品和賣你產品的人,他們最終極的目的為了自己企業盈利,所以很難真正從滿足用戶需求和保護用戶的利益為出發點,我不知道說這些你認不認同。
保險的本質它實則不是真正意義的保險,而是金融類產品,換句話說你買的保險,實則是權益類金融,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的。
權益類金融產品,最好的代表是股票,它的本質是用10萬去博20萬。而真正為客戶服務的保險,它的本質應該是高杠桿的,用10萬來防范100萬甚至1000萬的損失,僅此而已的意義。但是再中國迄今為止,我沒有發現任何一款產品是用高杠桿來防范風險的,所謂的真正意義的保險。而大部分都是分紅型的,類似于投資或者儲蓄類的。最多的是低風險的杠桿,沒有任何用。你根本無法分辨,因為金融投資的屬性,分析起來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性,結果就是保險流傳的行話,推什么你買什么,而不是適合什么才選什么,甚至適合你的險種根本就不存在。
咱們再說一個內幕,其實保險賺錢不靠那點微薄的保費,保險公司靠什么掙錢?就是靠三種方式:
第一個叫賠付利差,產品設計出來,計劃賣2000萬,預計賠付達到1800萬,原計劃利潤是200萬,但因為涉及利潤都是按照最保守估計的,所以最后實際只賠付了1500萬,那賠付利潤就多出了300萬,這是所有保險公司第二賺錢的部分。在設計的時候就根據賠付率的最高值計算出了你的保費,所以你肯定是多花了不少冤枉錢。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明白保險的另外一個實質了,保險公司實則只是一個第三方,負責將你們100個人想買保險的錢,都存在一起,賠付科學結論能得病的10%的人而已,但實際最后得病的概率,如果是1%他們就賺了9%的錢,如果最后得病的人連1%都不到,還就賺的更多。你買的保費只有10%是擔保的費用,剩下的90%很可能都是交給了渠道費。比如你坐飛機,你買航空公司退給你的意外險是20元,但他們設計的保費最多不超過2元,剩下的18元其實是你支付給了航空公司等渠道的費用。
第二個叫節費,保險公司要無限的招聘銷售人員,因為一家一開始設計的銷售費用,就包括了銷售的人工費,但保險公司長期不會招滿人,所以最后的費用節約之下,就產生了利潤。無什么要無限招人呢?這跟行業特點有很多關系,現在國內保險的從業人員達到了1400多萬人,也就是說100個人里就有一個保險人。因為兩個主要的原因,第一保險的本質是一種被動性的理財,所以教育市場的成本和人力資源需要太多了。第二保險人為了完成業績,自己就把保險買了,所以找人等于買保險,我給你開著工資,你還得投資到我公司,你想想作為一個企業經營主何樂而不為呢?
第三個叫投資收益,這是保險公司最賺錢的。你以為保險公司用你的錢存起來賺銀行的利息嗎?不會的,分紅型的保險應用是最多的,你看到的是預期分紅,就是你的銷售人員給你演示了,他們是按照預期能得到的最高收益給你的,但最后你的分紅很可能只大于存款就算不錯了。他們也是用你的錢去買債券、理財基金、存單等等投資。
線上的保險其實比線下的便宜,而且是同樣的險種,所以買保險要去線上。因為線下有代理人制度,這個是很復雜的層層扒皮。
保險都是賣給誰了?熟人保單、親人保單和自殺保單,就這三種人,聽名字你就清楚了,熟人需要的是死纏爛打你身邊的朋友,購買原因最后都是不好意思才買的。而親人保單是命令型的保單,你必須買不買你就完蛋了,我天天麻煩死你。而自殺性的保單,一般是越低沖業績自己就買了。因為你一算提成正好5000元,保單也是5000元,所以你最終的結果就是賣的朦朧買的懵逼。很多企業還有很多個人的保險和保費,都被錯配了。